八景半壁皆水色丨解码羊城八景里的水韵变迁
近日,2025年的“羊城八景”评选名单正式揭晓。其中塔映花城、荔湾胜境、南沙旭日、黄埔云帆、流溪烟渚这五处都与水有关,延续着广州人对水的深厚情感。纵观历年来的九次评选,72个景点中与水相关的达39个,占比过半,可见水在广州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历代八景中的“水记忆”
自宋代起,羊城八景的评选便如同一部流动的史诗,记录着广州与水共生的历史。宋代八景中有七景皆与水相关。如“扶胥浴日”展现珠江入海口的壮阔,“大通烟雨”勾勒出河网密布的岭南水乡风貌,凸显广州作为贸易港市的繁荣。元代八景延续了宋代四大水景,但因战乱影响,景观开始注重山水结合,珠江依旧是城市的核心景观。明代八景转向城内水系,如“荔湾渔唱”记录西关水乡的市井生活,“药洲春晓”依托南汉西湖,成为文人雅集之地,反映广州城市格局的演变。 清代八景中水景范围更广,既有城内“浮丘丹井”的浪漫,也有远郊“东海鱼珠”的壮美,并更强调文化内涵。 近现代八景随城市发展转型:1963年“双桥烟雨”以珠江大桥展现工业时代的浪漫;1986年“珠水晴波”体现城市对水环境的重视;2002年“天河飘绢”以人工瀑布打造现代都市水景;2011年“荔湾胜境”复兴传统水乡,展现人水共荣的千年传承。
2025年,第九次羊城八景评选,水景依然占据半壁江山。羊城八景中的水景变迁,既是对传统的传承,也是对未来的探索。
“水景常客”的生态蜕变
在历次羊城八景评选中,有三个水景以不同形态反复入选,成为广州水文化的地标。
从宋代“珠江秋色”、明代“珠江晴澜”、清代“东海鱼珠”,到当代“珠水晴波”“珠水夜韵”“珠水流光”,珠江始终是八景评选的“顶流”。她的变迁史就是一部浓缩的广州发展史——从古代“帆樯云集”的黄金水道,到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水环境压力期,再到如今通过“四洗清源”等工程重现的“一江两岸”城市会客厅。
荔枝湾
明代“荔湾渔唱”、2011年和2025年“荔湾胜境”,这个岭南水乡的特色代表经历了“繁荣-湮没-重生”的轮回。曾因改污水暗渠深藏地下的荔枝湾涌,在迎亚运时期揭盖复涌,复原荔枝湾水系格局,极大改善城区景观环境,是广州河涌改造的典范。
2023年8月底,荔湾区启动荔枝湾涌滨水环境改造,如今设施更新更全、灯光更亮更美、两岸更开阔更整洁。
从宋元的“扶胥浴日”到2025年“黄埔云帆”,南海神庙的砖墙,既留存了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印记,又融入了现代的生态文旅内涵,彰显了广州水文化从对外商贸到城水共生的历史转型。
广州治水的迭代升级
这些“八景常客”的华丽转身,折射出广州治水理念的跨越。
近年来,广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通过综合施策,系统科学治理,推动城市生态功能的系统性修复,不断提升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2025年评选出的羊城八景中的水景正是广州取得系统性治水成效的生动体现。
“荔湾胜境”中的荔枝湾涌通过系统推进揭盖复涌、清污分流等综合性整治工程,实现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水标准;与白鹅潭片区连通的花地河,2018至2024年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氨氮浓度下降81.8%、总磷浓度下降52.8%,2025年1月被评为广州市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流溪烟渚”中的流溪河森林公园、从化温泉旅游度假区都坐落在广州的母亲河——流溪河沿岸。2023年底,流溪河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2024年7月,流溪河流域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十个水预算管理试点中的唯一流域试点。2025年1—7月,流溪河良口国考断面水质为Ⅰ类、山庄国考断面及流溪河水库省考断面水质均为Ⅱ类;流溪河街口段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近年来,广州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并提升至Ⅲ类以上,创历史最优。南岗河、派潭河入选国家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建设碧道1456公里,11条绿美碧带完成市级评估,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亲水乐水的休闲空间。
目前,广州正以历代八景水脉为骨架,积极探索治水新路径,绘就一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以最优水环境迎接第十五届全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