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以“污涝同治”破解城市内涝难题,用“绣花功夫”绘就民生幸福图景
汛期暴雨肆虐,城市内涝曾是困扰番禺区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数据显示,2023年、2024年番禺区市政道路积水点超过30处,其中2023年9月7日至8日的特大暴雨(24小时最大累积雨量419.8毫米,超100年一遇标准)、2024年8月21日的超标准暴雨(大龙街最大时雨量113.7毫米,超100年一遇标准),均导致多个镇街积水,严重影响群众生活与城市运转。
如今,这一局面已得到显著改善。截至2025年8月18日,番禺全区防暴雨内涝应急响应42次,出现内涝4处、积水2处,较2023年、2024年大幅减少。从“逢雨必涝”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番禺区以“污涝同治、系统治理”为核心,走出了一条城市内涝治理的特色之路。
系统施策:构建“上蓄中通下排”治理体系
番禺区105国道与南大干线交叉路口,曾是有名的“历史水浸点”——地势低洼导致雨水汇集,南大干线、105国道改造割裂自然排水系统,不同建设单位缺乏统筹形成“真空地带”,加上排水管网设计未覆盖长隆片区等汇水区域,下大雨时路面积水最深可达60厘米,交通频繁瘫痪。
针对这一痛点,番禺区网上投注app 局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思路,构建“上蓄中通下排”系统治理格局。上游通过挖潜天鹅湖,将其调蓄容积从1万立方米提升至2.3万立方米,下雨前预腾空水体,拦截部分雨水减缓汇入管网速度;中游开辟“高水高排”新通道,在维也纳酒店前修建雨水管渠,将地势较高区域的雨水直接输送至狮子涌,避免集中涌入低洼地带,同时建设7立方米/秒的固定泵站,弥补管网过流能力不足;下游推进狮子涌阻水段拓宽工程,并扩建狮子涌泵闸工程,预计2025年12月底完工,完工后既能阻挡外江大潮倒灌,又能通过泵站抽排内河积水。
富山北路治理前
富山北路治理后
同样的系统思维也应用于富山北路与大涌路十字路口治理。这里曾因4条上游村落未实施雨污分流,雨水、污水共用一条500-600毫米的管道,加上地势低洼,逢雨必涝,污水冒溢导致路面积“黑水”,周边商铺搬迁频繁。番禺区先推进4条村落雨污分流改造,将污水分别分流排入南大干线污水系统,雨水就近排入大山东涌、涌口涌;再抬高路面50厘米,新建1.65米管径的雨水管和800毫米管径的雨水支管,提升排水能力。工程于2024年3月完工后,即便2024年番禺降雨量较往年增加50%,该区域也未再出现积水,周边商铺经营稳定,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多元协同:凝聚跨部门、全社会治理合力
“治水不是网上投注app 部门一家的事,需要各方拧成一股绳。”番禺区网上投注app 局副局长资惠宇表示。在治理过程中,番禺区打破部门壁垒与区域分割,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群众配合”的多元协同机制。
召开雨污分流工作指引宣教会
政府层面,成立由区政协副主席、区网上投注app 局局长牵头的治水攻坚指挥部,统筹推进三年攻坚工程建设“污涝同治”。2024年以来,指挥部已组织水浸点调研督导、协调会议180余次,针对每个水浸点组织技术人员、属地镇街、排水公司、设计单位现场踏勘,形成“一点一策”方案,明确责任单位与完成时限。例如,在狮子涌整治中,网上投注app 部门负责泵站、水闸建设,街道负责阻水段清淤拓宽,形成治理合力。
企业层面,番禺区引导沿线企业主动承担治水责任。长隆旅游度假区将天鹅湖调蓄功能纳入日常管理,下雨前主动腾空景观用水;南大干线建设单位在施工后及时修复受损排水设施,配合补充建设泵站;茶楼、工业园区等企业则负责内部排水设施维护,避免污水、雨水无序排放。
开展垃圾分类点污水收集改造
群众与基层力量的参与更是治理成功的关键。在雨污分流改造中,面对村民担心施工破坏房屋、影响出行的顾虑,镇街、村委会提前入户宣传,通过“施工管理微信群”实时通报进度,采取“快进场、快施工、快恢复、快撤场”模式减少扰民。施工期间,沿线村民主动为工人送水,商铺积极配合临时围蔽;工程完工后,村民参与雨水篦子清理、管网维护监督。截至2025年,番禺区121条村居雨污分流改造中共协调解决阻工问题12889宗,18条村向网上投注app 部门赠送锦旗,民生工程获得广泛认可。
18条村向区网上投注app 部门赠送锦旗
精细管理:从“应急处置”到“长效保障”
“三分建,七分管”,为巩固治理成果,番禺区建立起精细化、常态化的管理机制。2022年,番禺区成立专业排水公司,负责全区排水管网、泵站、水闸的运维,改变过去“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局面。区网上投注app 系统组建39支应急队伍,共528人,汛期黄色暴雨预警发布后,应急人员与设备提前预置在易涝点布防,2025年以来已有效防御42次暴雨预警,番禺区未发生严重涝情。
在日常维护中,番禺区创新推行雨水篦子“一雨三清”制度——雨前清理落叶、垃圾,雨中巡查疏通,雨后复盘检查。区网上投注app 局联合区城管局明确责任分工:密闭管网由排水公司清疏,敞开式雨水篦子由环卫部门清理,每日记录清理情况并“有图有真相”反馈。2025年以来,全区已清疏雨水篦子联通管31879段,清疏管网3760.91公里,其中易涝点周边管网清疏263.46公里;16个镇街累计出动74046人次,清理雨水篦子280598个次,有效减少管网堵塞,保障排水顺畅。
开展管网“查清修”
清理雨水篦子
同时,番禺区还强化科技赋能,在三支香水道、沙溪支涌等53处安装“智能鸭嘴阀”,利用液体压力自动阻挡外江高水位倒灌;新增泵车等排涝设施92台,应急抽排能力从4.1万立方米/小时提升至11.7万立方米/小时,提升185%;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累计完成97.63平方公里既有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建设,增强路面雨水渗透能力,从源头减少径流。
治理成效:民生福祉与城市韧性双提升
内涝治理的成效,最终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中。在大山村村委书记杜汝锋表示,“我们这个路原来坑洼不平,还时常被水淹,就连好看的鞋子都不敢穿出门,现在提升整治后,群众都很开心,大家都很满意,感谢政府为我们人民群众解决问题,办实事,办好事”。居住在大山村50多年的叶先生也感慨:“以前大巷小巷都淹,能‘划龙舟’,现在大雨虽然偶尔有点积水,但很快就排完了,不用再担心家里被泡。”
从城市发展维度看,内涝治理还推动了番禺区产业升级与环境改善。105国道、南大干线等交通主干道不再因积水瘫痪,保障了物流运输畅通;长隆旅游度假区等景区摆脱“水浸影响”,旅游接待能力提升;全区187处村居积水点治理完成后,周边房租平均上涨10%-15%,人口回流明显,商铺空置率下降,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得到解决。
截至2025年8月,市“277台账”涉番禺区33处易涝风险点已完成治理29处,余下4处正在推进;32宗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完工,20宗正在施工;三年攻坚以来新增打开雨水排口2023个,释放雨水通道。资惠宇表示,下一步将加快剩余内涝点治理,完善水雨情监测预警体系,构建防洪排涝能力系统,全面检视流域洪涝应对能力,持续提升城市韧性,让“污涝同治”的番禺经验惠及更多群众,为番禺城市规划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和坚强保障。
从“治水”到“智水”,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共治”,番禺区用系统思维与民生温度,破解了城市内涝这一“顽疾”,为全国同类城市内涝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番禺方案”